道教生命禮儀之 禮 與 俗
道教生命禮儀之 禮 與 俗 
一、 俗先於禮,俗靠口傳,而約定成俗,乃生活習
慣,有菁有蕪,因應時代,故常變,為地方性

二、 禮成於俗,禮藉文載,乃各俗菁華,為原則規
範,定於聖哲,薦菁去蕪,歷久不變,為全國
性。
三、  民俗禮儀
1‧民間族群,群體自發性產生,而又傳承
於群體中(包括思想和行為)。
2.它不用法律條文,,不靠文史記載,不
用科學驗證。
四、宗教禮儀:
承襲民俗事象,用宗教教義、思想、儀軌,制
度,規劃出宗教之精神象徵,儀範典式,此乃
宗教禮儀。
五、道教乃承黃老之學及諸子百家所好成之宗教,與中華文化共始終,故兩者是一體兩面的。
◎禮之構成要素:
一、  禮器─看得見的,如棺木、魂帛、豐斗……
等。用什麼東西來做才合適。(禮物、禮服、禮數)。
二、  禮儀─行禮的動作,如跪拜、哭踊。如何來做
才合乎禮(禮儀、禮節、禮官)。
三、  禮節─行禮動作之過程。
四、  禮義─看不見,想得到,如教義,為什麼要這
樣做?這樣做有何目的?
◎生命禮儀的內涵與本質,每一項都有其獨特禮儀與禮俗,其內容如下:
一、婚:提親、訂婚、奉茶、信物、祭祖、喜餅、請期、婚柬、親迎、辭祖、入廳、拜堂、進房、笙錠、探房、進燈、典禮、婚筵、歸寧、蜜月等。
二、喪:臨終、入殮、居喪、訃告、服制、做七、奠禮、出殯、安葬、火化、返主、喪筵、法事功德、百日、對年、三年、合爐、家祭、追悼、祭祀、奠、弔、唁、悼、輓額、軸、旌、幛、聯之分局等 。
三、喜:弄璋、弄瓦、滿月、週歲、成年、喜柬、生日、壽誕、悅辰、提名、當選、中榜、陞遷、容獲、喜筵、中彩、康復、得獎、取得資格、結婚紀念日、他鄉遇故知等。
四、慶:年節、新居、喬遷、慶柬、開幕、動土、通車、揭幕、結盟、慶筵、立碑、畢業典禮、運動會、展示會、紀念大會、授證、交接、安神、登龕、聖誕千秋、慶醮等。

◎喪禮的功能
一、  盡哀:哀為喪之本質
1.父母身亡置水舖,沐浴更衣畢,家屬環伺跪而「舉哀」示喪,為父母之喪其哀也誠,其泣也情,方為人之本。
2.喪禮中啼哭、跪拜、稽顙、辟踊、括髮、袒襲等,顯示子女對父母之孝的表達。
3.喪禮中,撕去對聯,守靈、不理容、百日內不應酬、合爐前不舉行喜慶大典,此孝之誠也。
4.喪禮中披麻帶孝,規定兒子服「斬衰」,為五服中最重的喪服,古人守孝三年即為了報答父母哺乳三年「生養鞠育」之恩勞。
此乃係子孫藉此引發哀慟之情,抒哀之道。
(1)食─絕甘美。
(2)衣─孝服、變服、孝誌。
(3)住─不清。
(4)行─停止婚喜慶典與應酬。
二、 報恩:報答生我,養育之恩。
禮記、喪服篇云:「喪有四制、有恩、有理、有節、有權、取之人情也。」
1. 敬謹治喪:子孫敬謹為其浴屍、襲
屍、入殮等,一一親自理明,捧飯禮
香,事死如事生。
2. 宗教儀式:依仗道力而超度。
三、  養生送死有節:(喪事有進無退)
古來喪禮,自嚥氣始即日襲、入殮、出殯安葬(火化),七七之忌,百日、對年,三年大祥,一連串地分割又集結的作用,由重服變輕服,由重孝換幼孝再脫孝,一層層將喪制減輕到最低程序。
四、  教孝:身教、言教之啟發。
子曰:「生、事之以禮,死葬之以禮、祭之以禮。」父母之喪,能以禮治喪,即孝的表現。如朝夕饋奠之禮。喪事發生,子孫親戚族人鄰居均競相助喪,就是教孝表現
五、  族群的整合:人際關係之確認與整合。
婚喪喜慶中,只有喪事,由於喪服制度,奠弔先後,立即可分出親疏,喪事以死者為中心,做到「定親疏,決嫌疑,別同異,明事非」。
◎喪禮儀節:
一、  臨終前之準備,儀節流程:
1.住院─在家─拼廳─舖水舖─遮神─沐浴─更衣─備腳尾物品等。
2.通知至親及好友,宗教師。
  
二、儀節簡要說明
1.拼廳:落葉歸根,不論在家養病而亡,或從醫院氣斷,抑或意外身亡皆可運回自己之家。
2.舖水舖:病人自知將終,以其「正終」之所,男移龍方,女移虎方,落尚有長輩健在,皆移虎方位,頭裡腳外。
3.遮神:(一)表喪、喜有別。(二)病人以大廳為正終之所,廳內供奉神聖祖先,一旦氣絕,要沐浴、更衣等,對神聖祖先之不敬(俗稱見刺)。非神忌喪也。
4.沐浴、更衣:對往生者之尊重,更衣者,不必拘於幾層,以其生時之最愛衣服為之,此乃能表達當代文化之傳承及見證。
5.備腳尾物品:備飯一碗、燈一對、酒一杯、爐一個、筷子一雙、香、九金、銀紙等物。
三、  初終之儀節(三)儀式流程
隨侍在側-舉哀-易枕-蓋水被-陳設腳尾物-子孫變服-
帷堂閣扉-示喪-守舖-擇日吉時入殮-報喪-買棺。
四、  儀節簡要說明:
1.隨侍在側,病人移至大廳水館之後,子女即必須隨侍在側,以免病人去世而不知何時嚥氣,空徒留遺憾。
2.舉哀:(一)病者一旦斷氣而亡,家屬環
伺慟哭,人之本也。
(二)依俗例,於廳門口焚燒一頂紙轎(俗稱燒魂轎)以供靈魂乘用。
3.易枕─蓋水被:子孫用石頭為枕,或用銀紙作為屍枕(俗謂頭殼硬),實因將頭墊高後,屍首才會收下巴,不致張口嚇人。
蓋水被:(水被者乃白布一條、中綴紅布),
用意除覆其形外,也是免蓋棉被易高
溫、易發臭。
4.陳設腳尾物:燒腳尾紙:道教曰:「突破
真靈」。
(1)備香爐、香、燈燭一對、飯一碗、金銀紙、筷子一雙、酒一杯。
(2)道教認為人死後,魂昇于天,魄歸體內五臟,人之生稟以精神,氣散則亡,為使亡者早脫于腐之于,借燒冥紙及燈燭香焰氣產生火光之氣,使光助氣,曰突破真靈。
5.變服:初終尚無孝服,唯為宜悲誌哀,
身改穿素色衣服。
6.帷堂閤扉:帷堂俗稱「吊九條」,即以帷布遮圍著水舖,目的在隔開內外,閣扉,是將門扉關一扇,以防日月光照射在屍體上。
7.示喪:門制,對外告白,並表明逝者之身份。家中有喪事應於門外張貼告示,以白紙黑字寫明:「嚴制、慈制、或喪中」。(喪中乃長輩尚在,晚輩去世時用之)。
8.守舖:孝道之表現,親人死後,子孫哀慟不忍,必須小心看守,夜則席地而眠,稱之「守舖」。
9.擇日入殮:喪事重忌諱、入殮、移棺(動
棺)、進壙等均須擇日良時。
10.報喪:俗稱「報白」,入殮時辰定,便可報喪,父喪要報叔伯姑母等,母喪則通報外家、母舅等。
11.買棺:俗稱「買大厝」,須先決定土葬或
火葬之別。
五、  入殮與停殯:
1. 儀節流程:
成服─放板─接板─磧棺─乞水─沐浴
─辭生─乞手尾錢─入殮─封釘─佈置
靈堂─安靈─捧飯─做七。
2. 儀節簡要說明:
(一)  成服:子孫著喪服(客俗尚未成服)於門外跪接壽板。
(二)  放板:運棺到喪家,俗稱「放壽」。
(三)  接板、磧棺:壽板運到喪家宅前暫停,孝眷等穿孝服哀號來跪接,為接板,俗稱「接壽」。接壽時為首帶一袋米,一副桶箍篾,一支新掃把,未與桶箱放在板上,俗稱「磧棺」,新掃把則用來掃棺。
(四)  乞水:沐浴,辭生:乞水用水桶內放銅板數枚,燒香向水神禱告某人去世,問水神乞水以便沐浴,沐浴畢,即舉行能見得到死者最後一次之「祭典」,亦是死者辭別「生人」階段最後一次祭典,故名:「辭生」。
(五)  乞手尾錢:辭生後即乞手尾錢,象徵死者愛護子孫,留下財產分給眾子孫,另一方面也象徵著責任之傳承。
(六)  入殮:即將屍身置入棺內稱「殮」。入殮時子孫環視,乃親視含殮。
(七)  封釘:屍體安置好後,並經子孫親友最後一次瞻仰儀容,隨即加蓋封釘,俗父喪由「族長」主釘,母喪由「母舅」主釘,謂之封釘。今俗多由土公打釘封之。
(八)  佈置靈堂:相片、香爐、燭臺一對、花瓶一對、酒杯、 靈幡、魂帛(神主)、魂身、金童、玉女、七星元辰燈。
供品:香、花、燈、茶、果、酒、飯
五味碗。俗稱以牲禮一付、紅
龜十二粒、紅圓十二粒、發粿
一粒、金銀財帛等。
(九)安靈-子孫跪拜後,由道士持旛召魂
安靈,點魂帛,恭 請東華慈父
太乙救苦天尊,尋聲赴感,超
度魂魄。
(十) 捧飯:早晚晨皆定省,以身教言教
孝道之傳承,備日用生活用
品,事死如事生,牙刷、牙
膏、毛巾、香皂、梳子、臉
盆加水等,
做七:俗稱「做旬」,教儀稱「屆丁  旬、開 通冥 路等。



.msgcontent .wsharing ul li { text-indent: 0; }



分享

Facebook
Plurk
YAHOO!



 

.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zpclszsjhd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